各种水文要素的测量、调查的原始记录及其整理分析成果的总称。
各种气象要素的测量、调查、记录及其整理分析成果的总称。
各种地下水要素及其地质环境的测量、调查、记录、资料整理分析成果的总称。
收集、传输、存储、分析水文和水资源诸要素及有关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等信息的各种单元所构成的系统。
水文变量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的系列。
样本统计特性接近总体统计特性的程度。
在构成水文系列的时期内,影响水文变量的诸因素保持不变。注:人类活动往往会导致不同时期实测水文系列一致性的变化。
根据历史资料推求水文随机事件统计参数及设计值的过程。
等于或大于(等于或小于)一定量级的水文要素值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年数。注:即为该量级频率的倒数。
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赋存条件、时空分布特征、运动规律、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的分析评定。
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状况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分析评定。
以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地表水体作为评价对象,对其数量、质量、赋存条件、时空分布特征、运动规律和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的分析评定。注:改写/50095—1998,定义6.2.1.4。
对地下水的数量、质量、赋存条件、时空分布特征、开发利用条件及开采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等进行的分析评定。注:改写/50095—1998,定义6.2.1.5。
水资源(包括已经开发的和未经开发的)可以给使用者带来的效益。
单位数量的水资源所具有的价值。注:按水源、水资源用途、水资源质量等因素分类核算。
水资源实物量核算和水资源价值量核算的总称。
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按水量平衡原理及供需要求,采用水资源的实物量对来水、存水、用水进行计算。
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对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计算。
水资源实物量、价值量核算诸单元所构成的系统。
为满足水资源评价的需要,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分析、评价有关的水量、水质、用水以及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等信息的单元所构成的系统。
以流域水系为基础,尽量照顾水文地质单元,能反映水资源和其他自然条件地区差别,适当考虑行政区划且便于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规划的单元划分。
评定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开发利用条件等的基本参数。
水文特征值接近设计值,其时空分布作为设计依据的年份。
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时,选定的最接近当前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正常的水文情势,且满足相应资料要求的最近年份。3.2水资源调查
通过区域普查、典型调查、临时测试、分析估算等途径,在短期内收集与水资源评价有关的基础资料的过程。
通过设立辅助站进行观测或开展面上调查,采集、收集水量信息。注:水量调查的目的是弥补原有定位观测站资料的欠缺,以满足流域或区域水量平衡分析、河川径流还原计算及水资源评价等方面的需要。
为研究水文地质条件和规律而进行的水文地质测绘、勘探、实验等的总称。
收集用水户的用水及相关资料,并对欠缺资料的用水户的用水情况进行调查、测试、估算。
对水体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现场查勘、采样分析、资料收集等工作。注:改写/50095—1998,定义3.15.17。
对造成或可能造成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头进行的调查。
对污水排放的口门位置以及排污量、污水主要来源进行的调查。3.3水资源数量评价
对降水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评定。
对水资源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评定。
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
[/23598—2009,定义3.1]
地下饱和含水层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降水和地表水入渗地下水的补给量。[/23598—2009,定义3.2]
按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定义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的地表水资源数量与地下水资源数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注:造成重复计算量的原因是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关系。
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水量交换和平衡关系。
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水量交换和平衡关系。
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一定区域内水资源量与人口数的比值。
一定区域内水资源量与耕地面积亩数的比值。
由各年相同时段的径流量组成的系列。
在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地区,把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水量计入实测径流中,对径流量复原的分析计算。
水在利用过程中和利用后,通过地表或地下回流到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或含水层的水。
回归水量与相应的总取水量的比值。
每年单位面积的地下水资源量。
含水层从各种水源获得的补给水量。注:主要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入渗补给量(包含地表水灌溉入渗补给)、井灌回归补给量、区外侧渗流入量等。
含水层以各种形式排出的水量。注:主要包括河道排泄量、潜水蒸发量、开采消耗量、侧渗流出量等。
从含水层中开采的地下水的数量。
从地表面至地下水潜水面或承压水面的垂直距离。
地下水矿化度小于或等于1/的区域。
地下水矿化度在1/~3/之间的区域。
地下水矿化度大于或等于3/的区域。
含水层水文地质特性的各种定量指标。
具有统一补给、排泄边界和同一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在一定时段内,一定面积上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同时段内该面积上降水量的比值。
在一定时段内,河道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同时段内该河道径流量的比值。
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相应的灌溉引水量的比值。
渠道系统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该渠道系统相应的引水量的比值。
用地表水灌溉时,经渠道系统和田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该渠道系统相应的灌溉引水量的比值。
用抽取的地下水灌溉时,经渠道系统和田间渗漏回归地下水的水量与相应的抽取水量的比值。
降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水量。
河道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水量。
水库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水量。
渠道系统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水量。
通过侧向地下水径流流入指定区域含水层的水量。
用地表水灌溉时,经渠道系统和田间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水量。
水头较高的相邻含水层的地下水经过弱透水层向指定含水层流动对该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水量。
各种人工地下水回灌措施对地下水的补给水量。
用抽取的地下水灌溉时,经渠道系统和田间渗漏回归地下水的水量。
水汽在浅部岩(土)层空隙中凝结而形成的对地下水的补给水量。
从含水层排向河道的地下水量。
通过侧向地下水径流流出本区域的地下水量。
山丘区河流河床的松散冲积层中的地下水排泄量。
潜水向包气带输送水分,并通过土壤蒸发和散发进入大气。
同一地点同一时段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
单一水井的出水能力。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产出的总水资源量。
注: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区域的总水资源量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
一定区域一定时段内流入海洋的水量。
一定时段内流出国界或其他行政边界、区域边界的水量。
一定时段内流入国界或其他行政边界、区域边界的水量。
水资源的数量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变化情况。
注:其中时间变化一般指年内(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以流域为单元,在维持生态、保护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在可预见的未来,采取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供河道外开发利用的最大水量。
注:按不重复水量计。
以流域为单元,在维持生态、保护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在可预见的未来,采取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地表水资源中可供河道外开发利用的最大水量。
注:按不重复水量计。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可持续地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水量。
注:改写/50095—1998,定义6.2.5。
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分析评定。
注:评价内容通常包括河流泥沙情势,天然水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等。
利用指示水生生物对水体污染物会产生某些反应或信息的原理,对水体质量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定。
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河流的水流中所含各种离子的总质量。
水中化学元素或其化合物含量异常引起的水体污染。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或寄生虫卵等进入水体或某些水生生物过量繁殖、生长引起的水体污染。
由于水温异常升高,影响水生态系统平衡,降低水体自净能力,造成水体污染。
污染物沿包气带竖向入渗,并随地下水流扩散和输移,导致地下水体污染。
在一定的水质条件下生存、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变化反应敏感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水生生物。
由人类活动产生或由自然界释放,进入水体后使水体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并进而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的物质。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移动、富集、分散与消失。注:迁移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等。
污染物在水体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污染物。
水体中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的破坏与矿化。注:降解的形式主要有生物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等。
含有污染物的弃水。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水。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水的环节包括工艺加工、机器设备冷却、烟气洗涤、设备和场地清洗等。
城镇排入城市排水系统的污水的统称。在合流制排水系统中,还包括截流的雨水。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注;人类日常生活中,洗涤、沐浴、冲厕等活动都会产生污水。
在一定时段内,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总量。
污水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特征及其组成状况。注:一般特指污水中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的状况。
排水设施排出的水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特征及其组成状况。注:包括灌溉渠系退水。
在一定时段内,某种污染物被水体净化能力所净化的量与输入水体的该种污染物数量的比值。
去除水中矿物质的过程。
一定时段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对应的工业产值的比值。
一定时段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与对应的人口数量的比值。
污水排入量与河流径流量的比值。
当水体宽深比较大,污染源向水体岸边排泄污水,其排泄速度与水体流速差别不大时,水体岸边所形成的带状污染水体。
为储存污水和调节污水排放量而修建的水库。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或对水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注:通常也包括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
进入水体污染物有固定范围的排污场所或装置。注:如城市、工矿企业等排出污水的稳定排污口。
进入水体污染物没有固定的排污场所。注:如地表径流、水土流失、农田排水、放射性沉降、酸雨等携带污染物呈“面”状对水体造成污染。
人类活动形成的水体污染源。
对一个流域或特定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方面目前的状况和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分析评定。
通过工程措施将水资源较丰富流域的水调至水资源较紧缺的流域。
对一定时段一定区域的供水来源、用水数量、用户分配、用水效率、节水潜力等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对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用水状况是否合理所做的分析。
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平均每产生一万元区内生产总值的取用水量。
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平均每产生一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取用水量。
一定时段一定区域内用水量与人口数的比值。
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含水层中抽取的地下水量。
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与多年平均可开采量的比值。
能避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适当的地下水水位。
某一范围内,在某一时期,地下水开采量超过了该范围内的地下水可开采量,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区域。
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配水损失在内的水量。
人类社会中各类用水户取用水量的总称。注:按照计量点的不同可分为毛用水量和净用水量。在取水口计量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为毛用水量,在输水系统末端计量分配到用水户的为净用水量。
不同水平年、多年平均或不同保证率的年供水量与相应水资源量的比值。注:供水量按一次开发的不重复供水量计。
用水消耗量与非用水消耗量之和。
在输水、用水过程中消耗掉而不能回归至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的水量。注:如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携带、居民和牲畜饮用等。
除用水消耗量以外从其他途径消耗掉的水量。注:如河道和排水渠的水面蒸发和土壤浸润蒸发、平原区潜水蒸发、蓄水工程的水面蒸发等。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已被污染的水量,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
输水、配水设施和用水设备漏失的水量。
需水量与供水量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