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术语--6 水资源保护

2024-06-08 19:45
1

6 水资源保护

6.1一般术语

水资源保护

为防止水污染与可利用水量日益减少,保证人类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和经济发展对淡水需要,运用立法、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进行保护的措施。注:改写/50095—1998。

水环境保护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水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采取的法律、行政、宣传教育、经济、技术等多方面措施。

水功能区划

根据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在不同地区、不同用水部门对水资源的不同需求,同时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江河湖库等水域划定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分区,并提出不同的水质目标的工作过程。

水功能区

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条件与水环境状况,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需求,在相应水域内划定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

主导功能

在某一水域多种功能并存的情况下,按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开发利用现状及经济社会需求,考虑各功能对水量水质的要求,经功能重要性排序,确定的首位功能即为该区的主导功能。

保护区

按照水功能区划所划定的严格防止人为水污染,保护良好水质的区域。注:包括生态环境及珍稀濒危物种的自然保护区、源头水保护区和大型调水及供水水源地。

缓冲区

按照水功能区划所划定的为协调省际间以及水污染矛盾突出的地区间用水关系,满足功能区水质

要求而划定的水域。或者是位于保护区和一般功能区的过渡地区,具有缓冲作用的水域。

开发利用区

为满足工农业、城镇生活、渔业、娱乐等功能需求而划定的水域。

保留区

按照水功能区划所划定的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今后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而预留的区域。

饮用水源区

按照水功能区划所划定的为城镇生活集中供水的水域。

渔业用水区

按照水功能区划所划定的具有鱼、虾、蟹、贝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以及养殖鱼、虾、蟹、贝、藻类等水生动植物功能的水域。

景观娱乐用水区

按照水功能区划所划定的以景观娱乐为主导功能的水域。

工业用水区

按照水功能区划所划定的以工业用水为主导功能的水域。

农业用水区

按照水功能区划所划定的以灌溉用水为主导功能的水域。

过渡区

按照水功能区划所划定的使水质目标有差异的相邻功能区顺利衔接而划定的区域。

排污控制区

按照水功能区划所划定的接纳生活、生产污废水比较集中的水域。

注:该区的水质可能达不到水质标准,但仍然需要控制排污。

水量保护

通过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防止水土流失、水流阻塞、水源枯竭、过量开采,维持水资源水量的良好状态。

水质保护

通过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措施,维持水资源水质的良好状态。

水环境

围绕人群空间及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及相关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水环境要素

反映水环境状态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

水环境背景值

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水环境要素的原始量及其分布状况。

水生生态系统

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共同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

淡水阻隔体

能防止盐水、咸水的侵入,保持有足够水头的地下水淡水脊。

盐水楔

由于海水侵入河口而形成交界面清晰、形态稳定的盐水楔形体。

咸水界

入海河流中涨潮水流的咸水所能到达的最远点。

入河排污口

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排放污水的排放口。

水体自净能力

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的能力。

6.2水问题

水问题

自然界存在的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水现象,以及人类对水的开发、治理、控制、利用和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水的影响等引起的一切有关问题的总称。

水源枯竭

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水源的出水量减少以至完全断水。

水流阻塞

由于河道内的淤积、围垦、造林、建房、倾倒废弃物等原因导致水流不畅。

水污染

水体受到排入污染物质的影响而使水的感观性、物理化学性质、化学成分、生物组成以及底质状况等发生恶化,使水的使用价值减低或正常功能丧失。

水环境退化

人类活动引起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质量下降、水量减少。

水体富营养化

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超过一定的界限,在光照和水温又比较合适的条件下,引起藻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的透明度和溶解氧大大降低,水质恶化。

水华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

赤潮

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生长,引起水色异常。

注: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

河口淤积

由于河流、潮流、波浪、盐水楔等的综合作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在河口地区的不同部分发生泥沙沉积。

水旱灾害

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的总称。

地下水超采量

地下水开采量超出可开采量的数量。

地下水超采系数

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之差与地下水可开采量的比值。

咸水入侵区

地下水超采导致咸水侵入淡水含水层的地区。

地下水降落漏斗

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大于可开采量时,形成以开采强度最大地点为中心的形似漏斗的潜水面或水压面。

地面沉降

在地下水超采等因素作用下,地表面高程降低。

水库塌岸

水库蓄水后,水库周边岸壁发生坍塌。

水库浸没

水库蓄水使水库周边地带的地下水水位壅高,引起土地盐碱化、沼泽化等次生灾害。

水库冷害

水库下泄低温水引起的危害。

湖水咸化

湖水溶解盐分浓度增大。

海水入侵

海水侵入含水层或入海河口。

咸水入侵

咸水含水层中的咸水侵入淡水含水层。

咸潮倒灌

感潮河段在涨潮时海水上溯。

荒漠化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贫瘠化。

沼泽化

地下水位接近地表,土壤水分长期饱和,在湿性植物作用和嫌气条件下,有机质进行生物积累与矿物质元素发生还原的过程。

盐碱化

土壤中可溶性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积聚形成盐碱土。

渍害

耕作层土壤过湿,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注: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或上层滞水。

土地沙化

表土失去细粒而逐渐粗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消失。注: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壤侵蚀或流沙入侵。

水土流失

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注: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内、外营力的作用。

水资源危机

可利用水量严重短缺,危及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注:造成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有水资源紧缺、超量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水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水质恶化等。

泉水流量衰减

泉水流量持续减小以致枯竭。注:主要原因是由于泉域范围内地下水水位下降。

河道断流

河道中流量为零或接近于零。注:主要原因是由于上游来水被引用或损耗,或发生千早。

水荒

维持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用水量出现严重短缺或中断。

缺水

可供水量不能满足用水需求。

水质性缺水

水污染导致的缺水。

工程性缺水

缺乏控制性工程或工程规模不足、布局不当导致的缺水。

高氟水

含氟量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1.0/的水。

苦咸水

矿化度大3/、味苦咸,含有以硫酸镁、氯化钠为主的多种化学成分的水。

高含砷水

含砷量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0.01/的水。

6.3水污染防治

原水

未经过过滤、沉淀、萃取、分离等方法处理过的水。

废污水

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出的水及排入下水道的径流雨水的总称。

生物积累

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都在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大。

生物放大

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

水质模型

模拟污染物在水体中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的实体结构或数学与逻辑结构注:划分为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

水温模型

以热力学、流体力学、气象学为基础,以热量平衡为核心,描述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温度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水污染遥感监测

应用遥感技术从高空或远距离对地表水体污染状况进行监测。

水环境效应

由人类活动或自然界引起的水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善或改变。

水污染控制

运用法律、技术、行政、经济等手段和措施,为保护水体质量,按照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对污染水体的污染物排放进行削减、监督和管理。

水污染源管理

对影响水质的污染源所采取的行政、技术、经济、法律等防治措施。

排污许可制度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什么污染物,许可污染物排放量,许可污染物排放去向等的行政管理制度。

水质控制目标

综合考虑水环境对水质的要求和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制定的一定水域某一时段水质应达到或保持的水平。

水质预测

根据前期和现时水体的水量、流速场、污染物及浓度场等资料,预先测定或推测水体未来水污染变化。

水质达标率

在对水质状况的分析统计中,水质达到和优于某一水质标准水平的量与总量之比。注:统计量可以根据需要取用河段长度、水量、时段数等。

水环境质量标准

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维持生态平衡,由政府制定的限定水体中有害物质或因素的标准。

污水排放标准

为保护与改善水环境,有效地控制构成污染源的污水排放量,由政府制定对人为排放污水的污染物所作的限额规定。注:如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医院污水排放标准等。

排水定额

对不同排水对象分别制定的一定时期内相对合理的单位排水量的数值。

排污浓度控制

根据污水排放的允许浓度标准,调控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水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水体纳污能力

按照水体的功能要求和水文特征,考虑其稀释能力和自净能力,水体所能接纳的最大污染物负荷量。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在一定水体功能、水质标准和目标要求下,对水体允许排入的污染物总量的限定、监督和管理。

水容量总量控制

利用根据水环境质量标准推算的允许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水污染总量,强调环境、技术、经济三者的统一、

水污染目标总量控制

在现状污染物排放水平基础上,针对特定的环境目标或污染物削减目标,限定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总量。

污染物削减量

通过技术、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或降低污染源的某种污染物的数量。

城市污水处理率

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处置的量与污水总量的比值。

工业废水处理率

工业废水经过处理的量与废水总量的比值。

水体复氧

水体自然或利用堰闸、过水坝、跌水等水工建筑物泄水,空气与水体发生掺混,气泡中含氧在水体中扩散,水体中溶解氧浓度提高。

水体生物净化

水生生物类群通过生命活动,使水体中污染物无害化或污染物浓度下降。

废水处置

对废水的最终安排。

注:例如将经过处理的或未经过处理的废水排人地表水体,排放到土地上或再次使用。

污水处理

为使污水得到净化,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回收或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污水处理厂

处理污染源排出的污水,使其达到排放标准要求或适应环境容量要求的场所。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将城市污水通过排水系统集中引入污水处理厂统一进行处理。

污水一级处理

污水初级处理

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和部分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调节污水值,减轻污水的腐化程度和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

污水二级处理

采用沉淀和生物降解处理方法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

污水三级处理

污水深度处理

去除污水二级处理后仍含有的磷、氮和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矿物质、病原体等。

污水生物处理

利用某些生物吸收与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净化污水。

好氧生物处理

在有氧条件下,有机污染物作为好氧微生物的营养基质而被氧化分解,使污染物浓度下降。

厌氧生物处理

在无氧环境中,厌氧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厌氧分解,使污染物浓度下降。

稳定塘

氧化塘

利用天然生物的净化作用处理污水的池塘。

污水土地处理

利用土地及其土壤-植物系统截流、净化或消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水资源保护规划

为保护水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制定的一定时期的总体安排。

水质规划

为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根据水体条件、开发利用要求及排污情况,提出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水质目标及其实现措施的总体方案。

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为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根据规划水平年的水域水质保护目标,把水环境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运用模拟和优化技术,制定防治水污染的综合措施方案。

水源地保护规划

为保障供水安全,保护人群健康,对供水水源地的污染控制所作的总体安排。

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

根据水资源保护管理的要求,对水功能区、供水水源地、地下水进行水质监测的总体安排。注:内容包括监测断面布设的位置、监测频次、监测项目等。

6.4水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报告书

分析和预测某项建设规划或将要建设的项目对环境所能造成的影响的书面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

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引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及其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对涉及战略部署的政策、规划、计划等可能引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及其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水环境影响评价

对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水环境改变及其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水生生物保护

采用行政、技术、经济、法律等手段,维护天然水体环境质量,使水生生物能正常生长发育,使之得到合理、持续利用。

涵养水源

通过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措施,提高土壤和植被对水的调蓄能力,改善水源的水文条件。

水土保持

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综合性措施,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轻水旱灾害,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退田还湖

将过度的或不当的围湖所开垦出的田地还原为湖区。

退耕还林

将过度的或不当的毁林开荒所开垦出的耕地还原为林区,或者为防治水土流失对坡耕地实施停耕植树。

退耕还草

将过度的或不当的在草原上开垦出的耕地还原为草地,或者为防治水土流失对坡耕地实施停耕种草。

退牧还草

在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的地区,通过适度放牧、圈养等途径,恢复草原原有生态。

小流域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配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被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形成综合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地下水回灌

人为地将水从外部注入含水层。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