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关于印发《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

2024-06-27 15:43
1

各市(州)水务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精神,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水安全,全面加强我省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根据《水利部关于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工作的意见》(水节约〔2023139号)要求,我厅制定了《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工作方案》,经2023年第二次节约用水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文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工作方案

贵州省水利厅

202381



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精神,落实《水利部关于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工作的意见》(水节约〔2023139号),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水安全,全面加强我省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观,推进水资源总量控制、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全民节水意识,为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水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贯彻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坚持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分地区分领域制定节水对策措施,聚焦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细化节水目标任务,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升节水监管能力。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促进节水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广节水产品,培育节水产业。

坚持两手发力、严格考核。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健全法规标准,完善市场机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三)主要目标

2025年,水资源节约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117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相比2020年下降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03,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显著增强。

2035年,形成健全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节水护水惜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指标范围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一)总量强度双控

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省、市、县三级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管理,将用水总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非常规水源利用量等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县级行政区,严格指标管控。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用水单位和公共供水管网内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建立水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水资源超载地区实施用水总量削减计划。

(二)严格取用水管理

强化规划水资源论证,对相关工业、农业、能源等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重大产业布局、各类开发区(新区)规划推行规划水资源论证,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推行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加强取用水事中事后监管,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规范用水秩序。

三、加快推进全社会节水

(一)推进农业节水增效

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村生活节水,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建设与改造,推广农村生活节水器具。“十四五”时期完成53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设计灌溉面积134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00万亩以上,创建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节水型灌区。

(二)推进工业节水减排

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用水统计监测,推动年用水量2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对漏损供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实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工程。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加强工业节水示范引领,实施水效“领跑者”行动,创建节水标杆企业,积极培育节水产业,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

(三)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推进贵阳等节水型城市建设,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大力推动公共领域节水。推进贵阳、六盘水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城市建设。到2025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45%的县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建成100个节水型企业;全部的省直单位和60%省属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70%的高校建成节水型高校。

(四)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将再生水、雨水、矿井(坑)水等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具备使用非常规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在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等煤矿聚集区加大矿井(坑)水利用力度。推进安顺等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动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城市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市政用水应当使用再生水,建筑施工用水有条件的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到2025年,河道外非常规水利用量超过1.2亿立方米;贵阳市中心城区、遵义市播州区再生水利用率超过25%

四、严格节水监督管理

(一)加强用水计量和管理

健全用水计量监测,加大力度完善农业农村用水计量体系,结合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在用水管理分界断面、重要引水口、分水口安装计量设施,规模以上地下水取水井安装监测计量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因地制宜配套建设实用易行的计量设施。实施城市用户智能水表替代,提高高校、宾馆等公共场所智能计量水平。推进城市河湖湿地新鲜水生态补水全面监测计量。推动工业企业用水计量全覆盖,鼓励工业企业配全三级水计量设备,推广重点取用水企业水量在线采集、实时监测。合理控制取用地下水,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

(二)加强用水定额管理

建立用水定额动态修订机制,加强中期评估、动态完善、定期修订。严格用水定额执行监管,强化用水定额在规划编制、水资源论证、节水评价、取水许可、计划用水等方面的刚性约束作用。推动定额实施力度,全面强化钢铁、宾馆、高校、种植大户等用水户用水定额执行应用管理。

(三)强化节水监督考核

逐步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加强节水监督检查,联合有关部门对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开展节水检查,大力整治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用水浪费等问题。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和市县推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

五、健全节水制度政策

(一)完善水权交易机制

规范水权市场管理,促进水权规范流转。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明确行政区域取用水权益,科学核定取用水户许可水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依托水权交易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探索。对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或江河水量分配指标的地区,可通过水权交易解决新增用水需求。

(二)完善水价机制

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建立健全充分反映供水成本、激励提升供水质量、促进节约用水的城镇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居民阶梯水价制度,严格执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进一步拉大特种用水与非居民用水价差。

(三)推动水资源税改革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动水资源税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税制度体系,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四)健全节水地方标准体系

推进节水法治化管理,逐步建立节水标准执行情况跟踪评估机制,完善农业、工业、城镇以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等节水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逐步健全节水标准体系。

(五)推广合同节水管理

创新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引导和推动合同节水管理,鼓励和支持从事节水服务的机构,在公共机构、公共建筑、高耗水工业、高耗水服务业、农业灌溉、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领域,为节水改造和管理提供服务。到2025年,完成一批合同节水高校或合同节水公共机构。

六、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一)加快节水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优先支持开展用水精准计量、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及高效循环利用、精准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废污水回收利用等先进技术及适用设备研发。推动节水技术与工艺创新,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管理及产品的深度融合,推动贵州省用水管理平台建设。

(二)促进节水技术成果转化

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创新体系,加快节水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节水技术、产品、设备的推广使用;鼓励企业加大节水装备及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投入;规范节水产品市场。降低节水技术工艺与装备产品成本,提高节水装备与产品质量,提升中高端品牌的差异化竞争力,构建节水装备及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

七、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一)加强节水宣传教育

持续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贵青杯”等节水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将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基础教育,从青少年、儿童抓起,发挥水博物馆、水科技馆、水文化馆、重点水利工程等平台作用,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宣传实践。

(二)大力普及节水知识

建立健全以“节水优先”价值观念为准则的节水文化体系,组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在企业、社区、学校等场所进行节水文化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使公民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掌握科学的节水知识。对浪费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不良行为加强舆论监督,形成“浪费污染水资源可耻、节约保护水资源光荣”的社会氛围。

(三)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加强节水政务信息公开,帮助社会公众了解把握国家节水法规政策,引导全社会主动关注节水,积极推动节水型灌区、企业、公共机构等示范单位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和政府对节约用水工作的全面领导,将节约资源纳入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与碳达峰工作一体部署推进。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结合本工作方案制定具体详实的工作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加强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投资,将“十四五”节约用水规划任务纳入各部门规划建设任务。积极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功能,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节水项目如节水工程建设、节水技术改造、非常规水利用等优先给予资金支持。

(三)加强工作协同

充分利用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节水重要事项和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共同推进本工作方案的落实。按照任务分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主动履行职责。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